这个问题估计比较难恢复本来的面貌,但可以缓解,因为滹沱河下游华北平原的石家庄及上游的忻定盆地用水矛盾都比较突出。
滹沱河主要靠中上游集水,下游无水可汇滹沱河是海河支流子牙河的支流之一,全长587公里,发源于山西五台山区,流经忻定盆地,太行山区,然后进入华北平原,经过石家庄之后,与滏阳河汇入子牙河。上游河段支流密集,集水能力强,较大的支流有云中河、牧马河、阳武河。中游为瑶池至黄壁庄水库段,属太行山山地和丘陵地带,中游河段河谷深切,河床落差大,水流湍急,流域最大的支流冶河汇入其中。滹沱河进入华北平原后,河道宽广,水流缓慢,基本无支流,属于无水汇的状态。因此在黄壁庄水库建成之后,下游经常断流,靠水库下泄补水。
上下游用水矛盾都比较突出上游的盆地区忻州市是人口主要分布区,1990 年- 2000 年间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为 41. 1 % , 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 37. 1 %,到2000年之后,水资源开发程度占当地水资源总量的81.5%,造成滹沱河径流量减少,盆地的地下水水位年平均达1米多,超采面积大大增加。
下游地区属于华北平原,有石家庄这个大城市,且农业生产力高,耗水量大,水资源非常短缺。在中游的黄壁庄水库建成之后,下游在70年代开始出现断流,80、90年代开始干涸。补水基本靠水库的泄洪下泄的水量,且以满足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为主,几乎无水可汇入河道。这导致河道成为纳污之地,污染非常严重。由于地下水开采比较严重和无水补充,滹沱河沿线的地下水已成漏斗状态。
南水北调可解急,完全恢复几乎不可能黄壁庄水库建成前,滹沱河河道常年有水,1955年-1959年年平均径流25.1亿立方水库运行后1960年-1971年的年平均径流11.9亿立方,但之后如上所述,慢慢出现了出现无水可入境地。回到题目,南水北调在2014年通水之后,根据规划,石家庄地区每年可得7.8亿立方的“南水”。就算把全部的“南水”汇入滹沱河也难以恢复到70年代初的水平,况且宝贵的南水主要是为了解决城镇用水短缺。
到2018年滹沱河经过10次调度,得到了3000万立方的南水补充,生态矛盾稍微得到缓解,但这3000万立方的水如果跟历史径流量比仍然显得杯水车薪,未来还是靠节约用水。